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萨摩亚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议定书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0 19:15:48  浏览:88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萨摩亚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议定书

中国政府 西萨摩亚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萨摩亚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议定书


(签订日期1980年6月19日 生效日期1980年6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萨摩亚政府,根据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西萨摩亚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西萨摩亚政府提供贷款问题进行了友好商谈,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根据西萨摩亚政府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意在一九八0年七月一日至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的五年内,向西萨摩亚政府提供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

  第二条 上述贷款中,八百万元人民币将用于中国政府向西萨摩亚政府提供成套设备、材料、单项设备和技术援助;二百万元人民币将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以等值的、双方同意的可兑换货币提供,用以支付实施项目所需的部分当地费用,当地费用不足部分由西萨摩亚政府自理。

  第三条 双方同意将上述贷款用于实施下列项目:
  一、建立一座蔬菜种植技术扩广站;
  二、建设一座体育馆。
  贷款如有余额,将用于双方商定的其它项目。

  第四条 中国政府提供的设备、材料和西萨摩亚政府偿还的货物,均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

  第五条 上述贷款将由西萨摩亚政府自一九九0年七月一日至二00五年六月三十日的十五年内,分期以两国政府商定的西萨摩亚出口货物或可兑换货币偿还,每年偿还已使用贷款总额的十五分之一。

  第六条 为实施上述建设项目,中国政府根据西萨摩亚政府的需要,将派遣必要数量的专家前往西萨摩亚提供技术援助。中国专家在西萨摩亚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按照两国政府一九七九年一月三十日和二月二十日的换文规定办理。

  第七条 有关实施本议定书的账务处理细则,由中国银行和西萨摩亚银行另行商定。

  第八条 本议定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双方履行完毕本议定书的一切有关义务之日止。
  本议定书于一九八0年六月十九日在北京签订,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         西萨摩亚政府代表
    总     理            总    理
      华国锋             图普奥拉·埃菲
     (签字)              (签字)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农村人口犯罪问题的分析

盛立军


  当前,我国农村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平稳的,这是主流。但是近年来,农村人口犯罪增多,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发展,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笔者结合阿鲁科尔沁旗检察院2008年、2009年公诉的刑事案件,对农村人员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探索遏制农村人员犯罪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人口犯罪特点

(一)农村人口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且所占比重较大。2008年——2009年阿鲁科尔沁旗检察院公诉各类刑事案件分别为95件136人、122件194人,其中农村人口犯罪案件分别为65件98人、84件122人,占被告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2%、63%,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基层最主要的犯罪群体。

(二)犯罪类型呈多样化趋势

  受地域、物质基础、思想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农民犯罪主要以侵犯人身权利和侵犯公、私财物为主。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文化向农村的辐射,现在凡是城市中存在的犯罪类型,基本上农村都有,农民犯罪已呈现多样化趋势。据统计,当前农村人口犯罪共涉及罪名41种,如强奸、杀人、故意伤害、绑架勒索、投毒、制作并贩卖假身份证,破坏电力设施、诈骗、破坏广播设施等。

(三)五种犯罪较为集中。

  我院公诉的农村人口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交通肇事、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强奸、寻衅滋事六种犯罪。这表明,侵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依然占有较大比重,盗窃、抢劫、强奸仍然是农村人口犯罪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伴随着农村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农用运输车辆的增多,交通肇事案件逐年增多;由于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村民没有得到较好安置、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辍学情况严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为滞后等原因,寻衅滋事犯罪比重上升,社会治安状况有恶化趋势。

(四)共同犯罪较多,交叉结伙作案突出。

  在农村人口犯罪案件中,多以老乡或同村、亲属结伙为纽带,形成帮派,结伙交叉作案。这些犯罪团伙成员因为相互熟悉了解,往往寥寥数语,就一拍即合,迅速达成犯罪共意,倚仗人多势众,作案率较高。特别是在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刑事犯罪中表现明显。

(五)被告人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在农村人口犯罪案件中,被告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较大比例。农民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是容易发生犯罪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六)低龄化特征明显。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家庭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民子女被迫放下课本,加入打工者行列,农村辍学正呈低龄化趋势。这些大孩子受自身低文化水平、低年龄等因素影响,无一技之长导致就业无门,迫于生存,加之自身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差,从而走上犯罪道路,锒铛入狱,沦为阶下囚。

二、农村人口犯罪原因

(一)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

  我国农村总体上来说经济不是很发达,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法制教育滞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犯罪达90%多,也就是说农村青年相当部分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加之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对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许多农村人口无一技之长,只能靠几亩薄地刨食来维持生计,当生活处于困境时,有部分农民由于不知法而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坠入犯罪深渊。

(二)城乡差距大,缺乏社会保障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尚未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仍待完善,特别是部分年轻农民,心理落差明显,他们厌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有田不种、游手好闲,思想上又崇尚城市人的高消费生活。面对物质的诱惑,金钱的刺激,一些意志薄弱者,又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换取劳动果实,最终不惜以身试法,采取违法犯罪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

(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致城市管理能力失衡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征用农民土地现象十分严重,使得许多农民丧失了土地,成为无地可种的“新农民”,同时由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些人纷纷涌向城市。但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文化程度低,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在拥挤的城市就业潮中始终处于劣势,他们付出汗水多,而收获相对少,致富的梦想被无情的打破。在找不到工作,生活无法保障,加之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差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计,不惜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弱化,不能及时化解矛盾,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层违法犯罪,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村党支部等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二是群防群治不巩固。当前农村群防群治由于落实人员难,落实经费难,落实责任难,难以长期坚持和巩固;三是农村民调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民调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受业务水平的限制,对易激化矛盾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未能及时阻止一些民事纠纷演变成刑事犯罪。

三、减少和遏制农村人口犯罪的对策
关于日本刑诉法及司法实务的几个问题〔1〕

宋英辉

修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需要了解、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民族,在修改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了解日本刑诉法及司法实务的有关状况,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就其中与我国刑诉法的修改、完善联系较为紧密,从而也是法学界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一考察。
一、被疑人的律师依赖权

日本刑诉法第30条规定,被告人或被疑人可以随时选任辩护人,被告人或被疑人的法定代理人、保佐人、配偶、直系亲属及兄弟姐妹,可以独立选任辩护人。在日本刑事程序中,被告人指因对特定刑事案件应负刑事责任而被提起公诉的人;被疑人指因犯罪嫌疑而成为侦查对象,尚未被提起公诉的人。因此,根据上述规定,自侦查开始,
被疑人即可委托辩护人。

依照刑诉法第39条,身体受到拘禁的被告人或被疑人,可以在没有见证人参加的情况下与辩护人进行接见或接受文件或物件(第1款)。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和司法警察职员在进行侦查有必要时,对该项接见或接受,可以指定日期、场所及时间,该项指定不得不适当地限制被疑人进行准备防御的权利(第3款)。不过,
将该条规定的精神真正贯彻于司法实务,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1988年之前,侦查实务中实行“一般指定书制度”,即检察官对已被逮捕的被疑人,在请求法官签发羁押令状的同时,以有可能逃跑或毁灭证据为由,一并请求法官裁定禁止其会见他人。检察官再根据法官的裁定签发“关于会见等的指定书”,载明:“关于会见的日期、场所及时间,另以指定书指定。”如辩护人要求会见被疑人,则须经检察官另行签发指定书,载明不存在有碍侦查的日期、场所和时间。这称为具体指定。辩护人持此具体指定书,才能会见被疑人。不难看出,日本司法实务中,在被疑人同辩护人的会见方面,本应属于例外的禁止会见往来成了通常的情况,在原则上本应任何时间均可进行的会见往来却成了例外。此种侦查实务受到许多学者和律师界的广泛批评。1988年4月,法务省废止了“一般指定书”,改用“关于指定会见等的通知书”,其内容为:“因侦查上有必要时,对会见的日期、场合及时间另行指定,特此通知。”从而体现了刑诉法第39条规定的精神,只要没有例外指定,即可自由会见。在会见时间上,也由原来严格限制的15分钟延长到一般为30分钟。根据1992
年6月份情况的调查,在要求会见15~30分钟的389份申请中, 检察官指定缩短时间的为16份,不足5%,其他会见时间为15~50分钟不等,
有的达一小时以上。此外,会见也不再受看守所上下班时间的限制。总之,以往存在的侦查机关利用指定权剥夺辩护人与被疑人会见的权利的情况大有改观。

目前,日本律师界正在为将国选辩护人制度扩大到侦查阶段而努力。所谓国选辩护人,指国家支付费用而为被告人提供的辩护人,是相对于被疑人或被告人自行选任的私选辩护人而言的。依照法律,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人没有辩护人或辩护人于公审时不出庭时,法院可依照职权为其选任辩护人:(1)是未成年人的;(2)年龄在70岁以上的;(3)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的;(4)疑似心神丧失或心神耗弱的;(5
)其他认为必要的。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国选辩护人只限于帮助被告人,而不适用于侦查阶段的被疑人。如果在立法上将国选辩护人制度扩展于侦查阶段,无疑会对被疑人的辩护权提供一种有效保障。

在保障被疑人辩护权方面,日本律师界的一大贡献,是自90年代起开始实行值班律师制度。其中分“待机制”和“名薄制”,前者指由律师会事先根据律师本人的志愿和日期制作值班表,依值班表负责当日值班的律师即在事务所等待,一旦身体受到拘束的被疑人或其配偶、亲属等要求律师帮助,值班律师经律师会转告后即速与被疑人会面;后者指事先把志愿作值班律师的律师会员名单独立编制成册,由律师会按名册顺序向要求帮助的被疑人推荐值班律师。值班律师第一次会见被疑人是免费的,会见时应告知被疑人,如其无力支付律师费,可以由“刑事被疑人辩护人援助”项目给予援助。该制度实际上是对日本现行刑诉法有关规定的一种弥补,虽然立法规定国选辩护人不适用于侦查中的被疑人,但由于实行值班律师制度,实践中被疑人仍有机会得到律师会提供的律师的帮助,而他无力支付费用时可以无需支付该费用。
二、逮捕和羁押
(一)逮捕
逮捕包括通常逮捕、紧急逮捕和现行犯逮捕。
通常逮捕即依法官签发的令状实施的逮捕。其要件是有充分理由足以怀疑被疑人曾经犯罪,但关于该当处30万日元以下罚金、拘留或罚款的罪,〔2
〕以被疑人没有固定住所或没有正当理由而不接受到场要求的为限。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允许紧急逮捕,检察官、检察事务官或司法警察职员,在有充分理由足以怀疑被疑人已犯符合于死刑、无期或最高刑期为3年以上的惩役或监禁之罪,
而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请求法官签发逮捕证时,可以在告知理由后将被疑人逮捕。紧急逮捕后,应当立即进行请求法官签发逮捕证的程序,在没有签发逮捕证时,必须立即释放被疑人。

对现行犯,任何人都可以没有逮捕证而予逮捕,称为现行犯逮捕。所谓现行犯,指正在犯罪或刚实行完犯罪的人。对被追呼为犯罪人的,身上有显著犯罪的痕迹的或受盘问而准备逃跑的,也视为现行犯,称为准现行犯。对于轻微犯罪的现行犯或准现行犯进行逮捕,只限于其住所或姓名不明以及有逃跑可能的情形。

法律规定紧急逮捕和现行犯逮捕并在程序上予以严格控制,即可以避免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办理逮捕手续延误逮捕而使犯罪人逃脱,又可以防止因滥用紧急逮捕和现行犯逮捕而侵犯公民权利,有利于实现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诉讼目的。

司法警察职员逮捕或收到被疑人时,应立即告知主要犯罪事实和可以选任辩护人,并给予辩解的机会;如果认为有拘禁必要时,应在48小时内将被疑人连同文书及证物一并移送检察官。检察官逮捕或收到被疑人时,应给予辩解的机会;认为有拘禁必要时,应在收到被疑人后24小时内向法官请求羁押被疑人。自逮捕或收到被疑人到请求羁押的时限,总计不得超过72小时。在此期间没有请求羁押或没有提起公诉时,应立即释放被疑人。
不难看出,法律对司法警察职员拘禁被疑人的时间限制是很严格的,即使加上案件在检察官手中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3日。
若需继续关押,须经法院批准羁押或在3日届满前提起公诉。这样规定,
旨在增强办案机关的制约,防止拘禁期间发生侵犯被疑人人身权利的危险。与此相比,我国刑事拘留的时间可长达10日,其中嫌疑人被拘留后在公安机关可长达7日,而且此间公安机关可以有碍侦查为由不通知任何人。
这就极易发生刑讯等违法侦查。因此,加强对刑事拘留的监督与制约,是十分必要的。
(二)羁押
拘禁被疑人或被告人人身的裁判及执行,称为羁押,也叫未决羁押。与我国的逮捕有类似之处。

法院有相当理由足以怀疑被告人有犯罪行为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羁押被告人:(1)没有一定住所的;(2)有相当理由足以怀疑被告人会毁灭罪证的;(3)有逃亡行为或有相当理由足以怀疑有逃亡可能的。但该当处30万日元以下罚金、拘留或罚款的案件,以被告人没有一定住所时为限。羁押时要告知被告人被告案件,并告知被告人有辩护人选任权。对被疑人的羁押,必须是已经逮捕(称逮捕前置主义),且是检察官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了请求。

起诉前羁押的期限一般为10日,10日内未提起公诉时,应释放被疑人。法官可以根据检察官请求将期限延长10日。对内乱罪、外患罪等案件,如案情复杂、重要参考人患病、外出旅行或去向不明及需要鉴定等,不延长羁押期限进一步调查将难以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法官可以根据检察官请求再延长期限,但再延长期限累计不超过5日。
案件已公诉的,羁押期限是自提起公诉之日起2个月,特别有必要时, 可以每隔一个月延长一次,但除法定情形外,延长只以一次为限。

羁押场所,原则上应是隶属于法务省的拘置监。但在实践中,羁押被疑人90%是在警察署的留置场(代用监狱),时间长达20天,侦查官员往往利用羁押被疑人施加压力获取自白。这种现象引起学界的广泛批评,认为羁押的目的是为防止人犯逃跑或毁灭证据,而不就是通过调查被疑人来获取口供,为有效保障人权,应当取消警察机构设立的代用监狱。
三、不起诉处分中的起诉犹豫

日本刑诉法第248条规定,检察官根据犯人的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轻重及情状与犯罪后的情况,没有必要追诉时,可以不提起公诉。这称为起诉犹豫。在我国有的译为“缓予起诉”。可能受翻译表达的影响,我国有的学者误认为检察官在作出“缓诉”处分时要规定一个考验期,如果在考验期内不再犯罪,“缓诉”之罪即不再追究;如果在此期间又犯新罪,则新旧罪一并追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日本,检察官的最终处分分为起诉和不起诉两种,不起诉又分为无罪(包括罪证不足不能证明有罪)等的不起诉和起诉犹豫的不起诉。起诉犹豫作为不起诉的一种情形,与无罪等的不起诉在法律后果上并无区别;起诉犹豫并无考验期;被起诉犹豫之人又犯新罪,只要原起诉犹豫处分正确,则检察官只能就新罪进行追究。
与我国免予起诉比较,日本起诉犹豫有以下特征:

1.没有具体条件的约束,而由检察官根据犯罪人性格、年龄、境遇和犯罪轻重、情节以及犯罪后的情况来确定。与我国免予起诉比较,至少从立法上看,日本起诉犹豫所适用的案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同时,它也不是认定有罪的处分。